致家长:父母不狠心,再多的教育都是无用功(再忙也要读一读)

2023-08-05 10:12:24来源:顶端新闻
一个母亲为他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不可否认,每位父母都对孩子的成长寄厚望,甚至有的父母怕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吃苦受累,恨不能亲自去替他走这一遭。而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吃苦,表面看似是"狠心"内里却是沉甸甸的爱。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他的著作《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母亲为他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


(相关资料图)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

母亲点了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再也不让他走进洗碗池了?

母亲回答:是。

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时,整整用了两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从此以后都替他整理了,对吗?

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

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

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是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母亲问:那以后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说:以后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亲自带他去医院;当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当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

这是你今后的选择啊,别的,我也无能为力了。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这个简短却极具反讽意味的故事,告诉了父母一个深刻的道理:

事无巨细的为孩子包办一切,最后只会害了孩子,苦了自己。

松一松手,让孩子扛起自己的人生

上周回家去了趟大伯家,看到生病在床,却无孩子陪伴的大伯,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并不是说大伯对自己的孩子不好,相反,是太好了。

大伯只有一个儿子,加之是晚来得子,所以从小就对儿子十分骄纵,见不得他受一点委屈。

从儿子一出生,就把他照顾得妥妥帖帖。

大学毕业后,他为儿子安排好了工作,早些年又用自己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积蓄,为儿子娶了媳妇买了房。

当别人问他:"你儿子都几十岁的人了,你还把他当小孩,事事都为他打点得如此周到,不怕将来你不在了,他没有办法应付自己的生活吗?"

他却反驳说:"父母本就是为了孩子活着,为孩子考虑再多都不为过,再说了,我从很早开始就给他买好了保险,不怕他以后的生活没有着落。"

然而,他的付出和包办,换来的却是:

自己生病在床,全靠着微薄的退休金支撑着老两口的生活,儿子不但不搭把手,反而盯着他手里的那点"救命钱"。

看到这,不禁让人感慨:

什么都帮孩子搞定,除了会剥夺孩子关心他人的能力,扼杀孩子的责任心以外。对孩子的成长毫无帮助。

父母能给孩子许多爱,但永远代替不了孩子长大。

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培养出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只有这样,才能剪断孩子的心理脐带,让孩子扛起属于自己的担子。

有次去邻居家,一进门就看见他青春期的儿子围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

坦白说,我几乎没有见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愿意在周末给爸爸妈妈做饭的。

可孩子觉得没什么,吃完饭还乖乖回去把锅洗了。

闲聊之下,才得知,从上初中开始,每个周末孩子都得通过干家务来换取自己的生活费。

虽然周末大人们都闲在家里,但邻居仍旧坚持这么安排。

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想要零花钱我可以给,但前提是你得先付出劳动。

听完邻居的分享,再看看懂事的孩子,真想为邻居的教育方式拍手叫好。

毫无疑问,这样刻意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无论去哪都不会差劲。

说白了,有些事情只有让孩子亲自做了,他才能真正成长。

退一退位,让孩子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看过一个新闻,里面的女孩说:

"虽然我高考已经十年了,但是每次想到我妈改我志愿我就咬牙切齿。"

女孩的高考成绩不错,原本可以上个普通的211或者偏远地区的985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女孩的妈妈觉得会计专业未来更好就业,于是在没有征得女孩同意的情况下,偷偷将他的志愿给改了成了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

被女儿发现后,女孩妈妈甚至以死相要挟。并扬言,如果不按她的要求填报,她就跳楼自杀。

事出从权,女孩最后还是妥协了。

结果,女孩不仅没有进去理想的大学,妈妈给她报的志愿还滑了档,最后只能在不喜欢的学校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像她这样的孩子,十二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

以为人生的宏伟蓝图已经在眼前铺展开来,谁知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从此,人生被全部改写。

心理学家李中莹老师曾说:

"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都要跟父母有一战。在这场战斗当中如果父母赢了,是家庭的悲剧,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

不可否认,每位父母都对孩子的成长寄厚望,甚至有的父母怕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吃苦受累,恨不能亲自去替他走这一遭。

可是无论多想帮孩子做决定,父母都不可能一辈子做孩子的领导,孩子的人生还是得交由他自己负责。

也只有这样,他才能遵从内心,以自己独特睿智的方式,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两年前,以676分、湖南文科前十,被北大考古系录取的湖南女孩想必大家不会陌生。

本来以她的成绩,足够让她在北大挑选一个最好的专业,可考古学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面对别人的劝说和惋惜,她毫不动摇自己的初心,毅然决然地坚持了自己最初的选择。

和大多数同龄人相比,她无疑是幸运的。

因为她并没有循规蹈矩、随波逐流。而是在本就神采飞扬的大好年华勇敢地做自己、放飞自己、成就自己。

这背后,离不开父母从小到大对她决定的尊重和支持。也正因如此,才给足了她选自己所爱的勇气和底气。

停一停步,让孩子独立走自己的人生路

其实,我早就应该给发现:

父母若学不会放手,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比如,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为孩子安排吃穿用度。

等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们不辞辛劳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可结果呢?

你管得越多,孩子往往越难成才。

于是我们怪孩子难管、叛逆,其实是我们错怪了孩子。

曾经看过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个富二代,去做心理咨询,他说:

"我爸是这么一个人,小学他帮我选了,中学帮我去了好的高中,大学送我出国,硕士逼着我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不让我找女朋友,因为他帮我找好了女朋友 ,最后他帮我安排好了工作。

现在他说让我独立思考要不要承担他的公司。

他就像是在玩魂斗罗游戏,第一关他说太难他帮我玩。

一直到第七关他也过不了,然后说,来来来,你来玩。怎么打?你说让我怎么打?"

男孩的经历让人看着又心疼又心酸。

同时,也再次验证了美国知名教育学者Julie Haims的教育观点:

"在教育方面,很多父母都存在‘过度’现象:对子女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指导、过度关怀。

他们既不相信孩子能做好,也不尊重孩子独有的选择权。

总是喜欢替孩子包办一切,包办小学、包办中学、包办上大学的指标以及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

刘墉在《创造自己》中写道:

"一个成熟的人,最基本的表现是他关心自己的前途,也创造自己的未来。他不再是什么都指望父母解决,而有了独立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表姐和女儿的一段经历。

为了锻炼女儿独自生活的能力,表姐决定要送高一年级的女儿去寄宿制学校,由于这是孩子第一次离开表姐独自生活,表姐表现得格外紧张。

刚开始她要求女儿每天晚上九点前必须给她打电话,要女儿汇报一天的生活,想知道女儿每天过得好不好。

可没过几天,女儿便告诉表姐,自己每天很忙,没办法每天打电话了。

表姐还是放心不下,每天都驱车半小时去寄宿学校看女儿,直到有一天,女儿嫌表姐去得太频繁影响自己的学习,她才肯罢休。

你看,明明是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结果倒是父母自己不肯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事实证明,孩子远比父母想象中的要坚强,高中三年,表姐的女儿不仅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还顺利考进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大部分人的独立生活能力都是从离开父母开始的,经常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精神独立,也很难情感独立。

父母注定无法陪孩子走完所有的路,或迟或早我们总要将孩子的人生还给他自己。

所以还不如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学着独立做选择。父母要做的就是做好远程的指导和远距离的守望。

说白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本就是一场得体退出的过程。过程中再多的不舍,父母也要学会调整和消化。

唯有此,才能让孩子在无牵无挂中勇敢地追求自己本该绚烂的人生。

《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中说: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

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一辈子艰难,一辈子向他们索要。

于父母而言,爱孩子并不难,难的是学会放手。

而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吃苦,表面看似是"狠心"内里却是沉甸甸的爱。

关键词:

上一篇:尼日尔政变军人再示硬 废除与法国军事协议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