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特别策划丨陇西:距离近了2公里,生活进步20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系列报道(五)

2023-05-30 16:14:30来源:新甘肃

陇西县文峰镇三台村安置点。


(资料图)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万及敏

小满时节,鱼永平心里溢满激动。

这段时间,他每天都会早起,赶到陇西县柯寨镇2023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施工现场。他想看看即将属于自己的家,是如何拔地而起。

鱼永平自小居住的柯寨镇刘家掌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住上敞亮安全的新房子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

如今,依靠政策扶持,鱼永平即将住上崭新的四合院,“心里跟过年一样高兴。政府补贴10万元,贴息贷款5万元,自己再添点钱,一套房子就到手了,这样的好事放到以前想都不敢想。”

陇西县柯寨镇2023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施工现场。

鱼永平的经历在陇西县绝非个例。2022年来,陇西县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保障群众住房安全的重要举措及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群众自愿、能搬尽搬、应搬尽搬”的原则,2022年已搬迁入住785户,2023年计划搬迁的385户,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告别“听风怕雨”的日子

2022年10月9日这一天,对丁军平一家意义特殊。他们从陇西县云田镇偏远的安家咀村阴坡社出发,前往云田镇安家咀村安置点的新家,跨出老房子大门的那一刻,丁军平回头看了一眼放立在墙角的帐篷,“以后也用不到了,就留在这里吧。”

“老房子已经20年了,不仅破旧,而且临山崖而建,容易发生滑坡。遇到大雨,害怕发生山体滑坡,晚上就只能找个安全的地方搭帐篷住。搬出来后,雨下得再大,也能安安稳稳睡觉。”5月25日晚,坐在宽敞整洁的新家里,看着窗外的大雨,丁军平感慨万千。

陇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中部,地势起伏较大,山脉纵横。长期以来,山区群众受地理条件限制,只能将房子建在山腰、谷底、崖边等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每年夏季汛期,“听风怕雨、听雨惊魂”,是当地不少群众的生活常态。“走出大山到川里生活,这是阴坡社12户家庭世世代代的愿望。”丁军平说。

张全禄原先住在阴坡社的山崖下,交通出行非常不便,每次下暴雨,院子里就出现大量积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一车砖在山下卖500元,运到山上就要多出200元运费,盖砖瓦房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张全禄也想过盖新房,但他算过一笔账,在山上盖一间砖瓦房,材料费加人工费需要25万元左右,一家人无力承担这么多的费用。

2022年,陇西县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这一消息,让他重燃梦想,“摸底调查时,我马上报名搬迁。”

云田镇安家咀村安置点附近的蔬菜产业园。

2022年5月,在阴坡社住了64年的张全禄成为全社第一个搬家的人。“房子总价15.9万元,10万元财政补助,5万元贴息贷款,我花9000元就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子。”

和张全禄一起搬到云田镇安家咀村安置点的,还有他养的2头牛、2只猪。“搬迁过程中,政府考虑得很周到,不仅为我们养殖户修建了牛棚,还为每家院子里留出空地,方便我们种菜。”

5月26日,记者在陇西县柯寨镇2023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看到,一幢幢正在修建的砖房坐落有序,工人们忙碌着搅拌水泥、砌砖、抹墙,现场一派建设新气象。

看着即将封顶的新家,马正华很开心,他原本住在柯寨镇刘家掌村,房屋临崖而建,存在滑坡隐患,安置点的新家彻底消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从一开始选地方到施工,都是我们亲自参与。自己看着盖的房子,设计、质量各方面我们都放心。”今年3月份安置点开工以来,马正华每天中午吃完饭就不由自主地来安置点看一看,“其实看的是念想,早点完工我们就能早日迁入新房。”

因地制宜解民忧

2022年11月,张秀引一家告别租了8年的房子,搬到了陇西县城的新家。

这一切,要从2022年初说起。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开始后,陇西县全面开展摸底调查,围绕“要搬谁”,分类识别地灾隐患区、河湖管控区、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核心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搬迁群众。张秀引老家在文峰镇荣丰村,属于滑坡隐患点,接到镇上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了解了搬迁补助政策,她和家里人商量后决定选择商品房安置。

陇西县文峰镇三台村安置点。

“房子总价66万,10万元的补助和5万元的贴息贷款让我们松了一大口气。”张秀引一家本就有在县城买新房的打算,补助和贴息贷款的15万元让他们有了更多选择余地。

5月26日中午12时许,记者敲开张秀引家的门,她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做饭,两个孩子坐在新买的沙发上看电视。张秀引说:“两个孩子都在兰安中学上学,走过去10分钟时间,当初选择这个房子主要是因为孩子上学方便。”

和张秀引一家不同,程彦清搬家的时候,选择了自建房安置,新房就在距离老家首阳镇石家磨村不到2公里的地方。然而正是这两公里路,让程彦清的生活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程彦清老家门口有一条土路,直通山顶,也是石家磨村群众进出的唯一通道,特别到了下雨下雪的天气,整条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加上坡度较大,根本无法通行。

2022年10月搬到新家后,程彦清再也没有了这种困扰。“新房子就在马路边上,不用再为下雨下雪发愁了,而且门口就有去县城的公交车,看病、买东西比以前方便太多了。”

张秀引的两个孩子坐在新家看电视。

从新家出来,程彦清带着记者走了一段路,只见道路两旁商店、蔬菜大棚林立,学校、卫生院、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程彦清说,“从山上到山下只有2公里,生活却进步了20年。”

现在是幸福的年代

“搬进了城,离开了土地,怎么生活?”这是每一名搬迁群众心中的疑惑,更是政府的必答题。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生态避险搬迁的推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陇西县“百花齐放”的就业格局让搬迁群众心里逐渐有了底儿。

“既要继续鼓励外出务工就业,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就地就近就业。”陇西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益明说,为了盖房子,当地很多群众要外出打工一辈子。现在有国家政策支持,在城市里安了家,不管在省内还是在省外,只要能就业,生活就有了保障。

权小平(右)在温室大棚里工作。

“我原来住在云田镇安家咀村,每次到县城25公里的山路要走1个小时,搭个车也不方便。山路崎岖不平,下雨很危险。”权小平说,“在老家挣不到钱,只好农忙时在家种地,其余时间外出打工。一年辛苦下来能挣四五万元,除去一家人日常生活、孩子上学、租房等花销,所剩无几。”

政策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2022年10月,权小平带着一家搬到安家咀村安置点的新家。现在,他通过培训掌握了定植马铃薯脱毒苗的新技能,在离家不到1公里的甘肃裕新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

“在产业园上班,我一个月工资有4000多,两年就能还清贷款。”权小平说,“住上了新房子,还有了新工作。现在生活完全变了样。”

“现在是幸福的年代。”陇西县菜子镇南二十里铺村安置点搬迁群众王永强说。

王永强的“幸福”来源于当地政府对搬迁安置点群众在创业增收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搬迁过程中,菜子镇立足二十里铺村香菇产业基地、菜子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浅河基地、十里铺基地,建立“10分钟产业生态圈”,按照“党委统筹,政府推动、企业运作、集体管理、社会服务、农户参与”发展思路,带动搬迁群众300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如今,王永强还没搬到新家,却已经靠着安置点配套建设的蔬菜大棚,走上了致富路。记者见到王永强时,他正在温室大棚里采摘番茄,“多少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想到如今能过上这安逸日子。去年12月我承包了一座温室大棚种植釜山88玲珑小番茄。”

“釜山88玲珑小番茄个头小、甜度高,属于番茄中的精品,收购价8元一斤,主要销往广州、上海等南方城市。”王永强说,“我们种植的番茄,不管产量多少,南二十里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会全部收购,不愁没人要。今年我预计能采摘1.4万斤,除去成本,能挣10万元左右。”

中午休息的时候,王永强来到了一公里外的南二十里铺村安置点施工现场,看着一排排正在建设的新房屋,王永强激动地说:“今年10月,我也就可以搬到新家了。”

泰华阳光城集中安置小区施工现场。

关键词:

上一篇:佳讯飞鸿(300213)5月30日主力资金净买入333.34万元-全球讯息
下一篇:最后一页